【献礼党代会】之八:双创教育篇——建体系 搭平台 打造双创示范升级版

发布人:创业学院  发布时间:2020-12-03   浏览次数:58

走进创业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全国高校百强创业社团”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宽敞明亮的实训基地,整洁有序的一间间创新创业工作室、成果展示厅,墙上挂满的专利,无不展示着近五年来学校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活力。

2015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校主动把握发展机遇,通过产学研创相结合,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同年12月,依托工程实训中心成立了创业学院,开始全方位打造创业学院。学校每年提供260余万元用于创新创业工作,设立100余万元的奖金,用于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奖励创业学生。

2018年,学校先后获批为“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并着力在双创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双创实践能力培养、双创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9年,学校以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认定评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创业实践基地配套功能设施,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创业孵化能力,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一同入选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培训示范班承办高校,获批“全国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选衢州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2020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选省级众创空间。园区集聚校内外双创资源、项目创业孵化、双创实践育人三大功能,依托二级学院的众创空间,重点打造“导师+项目+团队”创新工作坊,坚持“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双创实践模式,注重引导师生科技创新类项目的落地,初步构建起院级培育--校级孵化--社会加速三级孵化体系。

一、构建校园“双创”生态体系

打造了以“工程训练”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训研创”一体化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坚持双创教育要“面向全体、面向全程、面向育人、面向未来”,明确“一个理念”:创新带动创业,创业推动就业;抓好“两支队伍”:校内创业教育导师、校外创业导师;夯实“三个层次”:创业基础教育、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精英教育;坚守“四个阵地”:双创实践、双创联盟、双创平台、双创文化;巩固“五个工程”:体制机制完善、培养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构建、双创文化营造。

成立了一支由校内15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导师100余人,由校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1人被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评选为“全国十佳创新创业导师”,2人入选首批全国万人创新创业导师库成员,并建立了一支由校内20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及大赛评比活动。

构建了启航、护航、领航等双创教育层次化课程体系,包括三性实验课程、创新研修课程、创业课程等3大类。以各专业所开设的“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三性实验创新启航课程为基础;开设以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护航课程30余门,其中包含专创融合类研修课程20余门、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2门、选修课程10余门;在校内SPOOC课程平台建成大赛辅导、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讲堂等创业领航类课程资源库70余门。

搭建了创新创业文化展示平台。先后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等10余支专业型社团,举办日新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评比等活动100余次,构建了学院创新工作坊、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大创园三级众创空间。

“2019年以来,我们对校园两级孵化基地进行了整改提升,增设会议室、洽谈室、导师工作室、路演室等开放共享场所,新增办公工位44个,新增入驻项目16个,注册项目11个,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评估。”创业学院副院长傅许坚相告。2019年、2020年,我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得到衢州市政府每年100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双创基地的建设。

二、搭建学生“双创”成长平台

在创业学院的车间展示柜里,摆放着电路板、钳子、模具等物件,做得非常精致。“这些并不是理科专业学生的作品,而是文科类学生做的。”创业学院副院长黄云峰介绍,这属于学院双创基地的部分成果。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训研创”一体化双创教育生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工程训练全员化、双创教育全程化,把未来新技术和双创教育植入工程训练教学环节。2020年,我校工程实训中心入选衢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在创业孵化基地里,十多间创新工作室依次排开,学生们在里面忙碌地学习与工作。教师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8级的学生谢莹莹,加入了这里的衢州佰影文化工作室,“这里有团队,有场地,对于专业学习很有帮助。”

近五年来,我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了“国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累计立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7余项,投入288 万元,覆盖学生2835人次,指导教师1000余人次。在创业学院的墙上,100多项师生共创的专利赫然在目。

近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累计获省三等奖以上奖项1727项,其中A类省赛三等奖以上奖项436项。2018年,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项目“高效率草莓采摘器”获大赛优秀成果转化项目,2015-2019学科竞赛排名在全国606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67名。

近五年来,学校组织创新创业师生团队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80余家,签约项目100余项,服务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组织师生帮助企业获批各类项目21项、研发新产品23件、申请专利10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1.2亿元,用“最强大脑”助推地方产业升级。

2020年,校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两年在“十佳百优”社团活动评比中从全国2700多个社团中脱颖而出,排名第12位,并获得2020年全国高校“十佳百优创业社团”荣誉称号,我校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创业社团服务联盟理事单位”。

创新创业还提升了学校品牌,涌现了一批创业成功典型。其中优秀校友张宝义创办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校友缪晨晖创立浙江乔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A轮融资5000万元;在校学生段宏宇创办“未来今品”项目获得150万元的投资,第一家门店落户在杭州市下沙宝龙城市广场,目前第二家公司浙江天珏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运营。

三、拓宽校企“双创”融合路径

2018年,我校发起成立“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2019年5月,我校主办了首届“大花园杯”四省边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来自武夷学院、上饶师范学院、黄山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及20多家企业参加,参赛学生600余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学校解题、专家支招,解决企业设计难题30余项,受到了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教育报和衢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2020年11月,第二届“大花园杯”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相比去年,本次大赛更有广度和热度,大赛从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设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等国家和衢州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参赛主体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高校联盟走向全国,共征集到22家企业的26个设计命题,全国35所高校、270余个作品、1000多名师生报名参赛。

“问需求、磨技术、接智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是本次大赛一次创新的尝试。”创业学院院长周建强表示,“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大花园杯”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办成一项单纯的赛事,而是把它视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及人才对接的重要抓手,服务衢州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年来,创新创业的校企合作遍地开花。与红五环集团、巨化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与科润股份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新技术应用嵌入式实践教学;共建浙江省衢州空气动力装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各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省级创新平台5个,实现了衢州市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五年来,通过产教对接,建立了以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增设物联网、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通过产教合作,在校内建立纸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平台9个,为对应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通过产教引领,目前学校已有与衢州地方产业配套的机械工程等省级一流学科4个;通过产教互促,正在培育的科技创业项目有10余个,已成功运营的科技创业项目10个。

五年来,“双走进、双服务、双促进”活动持续深化。与龙游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签订的乡村未来社区创业空间实践项目,探索将创业学院的创业模式、创业教育模式与研创融合的创业方式整体移植到未来社区;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意识与创业素养提升与创业人员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包括与衢州市人社局合作开展了“8+X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培训班”“SYB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举办了“专创融合教学法师资培训班”“衢州市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班”“浙江省中小学创客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示范班”等;成功承办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衢州分会场启动仪式,来自市政府主要领导、市级各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和我校师生代表共400余人参加,大学校园内涌现出的创新创业活力和成果,得到了汤飞帆市长等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