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衢州日报》:融合工程训练、非遗文化、创客理念 劳动教育课还可以这样上

发布人:陆瑜涛  发布时间:2022-04-13   浏览次数:327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劳动教育制定了“硬指标”: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怎样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衢州学院不走寻常路,将工程训练、非遗文化、创客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这所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有多好玩?上周五,记者走进衢州学院,感受了一番。

同学们在工程训练课上学习电路维修技术 资料图片

磨锤子、做电工、开机床…… 这个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很特别

当天上午,在创业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90后浙江青年工匠、衢州市技能大师汪志能老师指导着一群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在钳工桌、电火花机床旁热火朝天地加工着零件。

“我们要把这件金属毛坯切割出图纸要求的形状,一点尺寸都不能错。”一位同学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告诉记者,“老师说,我们大一时通过《工程训练》课各实训工种和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让我们了解工程文化,培养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是我校创业学院开展工程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自2016年起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现在已经成为全校规模最大、受众学生最多、最受师生喜爱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之一。”创业学院副院长邓小雷介绍,从开课起,学校就开启了“全员工训”,除了本身就属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商学院的金融、电商,教师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音乐,外国语学院英语等所有文科专业的学生也都必修这门课,课时达到一周。

在这课上,同学们会学习钳工、金工、磨工、铣工、电工、数控加工等工种所需的技术,制作“实干锤”、编写小程序、开发小电器等。“劳动强度很大,但也很有趣。”一名文科专业学生鲁旭颖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全新劳动体验。”

引进陶艺、蛋雕非遗课 “让本土非遗文化成为劳动教育的养分”

在另一幢教学楼内,一群同学正沉浸在陶艺实训课的魅力中。练泥、拉坯、雕刻、上色,虽然技艺还比较生疏,但同学们都十分投入。一旁的陈列架上,摆放着“毕业生”们的陶瓷作品:茶壶、花器、雕塑、手提袋……“看不出来吧,其实这些作品的制作者来自学校各个专业,他们都不是专业的陶艺专业手工艺人。”工程训练教研室主任林晓亮老师介绍。

记者了解到,去年,衢州学院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浙江工匠徐文奎大师及其团队入驻学校开设了非遗传承工作室,为学生开设“衢州白瓷”陶艺实训课程,传授陶瓷技艺。自那以后,陶艺课一跃而成为校内的“明星劳动课”,吸引了许多同学踊跃参加,乃至“一课难求”。

与陶艺课一样受欢迎的劳动教育课程,还有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潘夏皓老师开设的蛋雕技艺课。课上,同学们苦练雕工,用刻刀将鸡蛋、鸭蛋、鹌鹑蛋、鸵鸟蛋雕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

同学们在陶艺课上学习陶瓷制作工艺 资料图片

“劳动课也可以不枯燥,很有趣!”同学们纷纷感叹。记者从衢州学院了解到,学校还将引入更多的、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手工艺项目,将县市省级以及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让衢州本土文化成为劳动教育的养分。

在实践中放飞学科融合创意 “劳动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

除了引入工程实训、非遗手工,衢州学院的劳动教育课还鼓励同学们打破各学科和专业间的壁垒,放飞灵感和创意,自己动手去把想法转变为产品。

学校为同学们打造了功能丰富、工具齐备的“创客空间”,只要预约申请,就可以共享使用工作室的电子仪器、设计软件等各种工具。在同学们的“头脑风暴”下,劳动教育课堂上涌现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机械专业、教育专业的同学合作,设计制作出一种“多功能遮羞怀抱式哺乳衣”;音乐专业的同学通过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写,制作出了会发音阶的倒车雷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自动避障小车,感受到无人驾驶科技的神奇魅力;机械专业的同学将3D打印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了漂亮的月球灯,并经过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孵化,成功步入创业道路……

“近年来,衢州学院在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小雷说,“我们认为,劳动教育不应停留在‘为劳动而劳动’,而应该结合科技、专业、创新创业和生活技能,挖掘劳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衢州学院副院长吾国强表示,时代在发展,对劳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技术更新教育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